李尚書伏法的消息傳遍京城時(shí),連風(fēng)都帶著幾分輕快。蕭允謙站在府里的木蘭樹下,看著太祖母留下的那株老枝抽出新芽,嫩綠的葉芽裹著晨露,在陽光下閃著光。
“殿下,宮里來旨意了。”李福全捧著明黃的卷軸進(jìn)來,臉上是掩不住的笑意,“皇上夸您查辦漕糧案有功,要賞您良田千畝,黃金百兩呢?!?/p>
蕭允謙沒接旨意,只望著樹影:“良田和黃金,能換得回通州那些差點(diǎn)被陳米害了的百姓嗎?能換得回趙忠兄長的性命嗎?”
李福全愣了愣,把旨意卷起來:“殿下是說……要辭了賞賜?”
“賞就不必了?!笔捲手t轉(zhuǎn)身,“替我回稟父皇,求他下道旨,重修各地義倉,再派些清白的官去查漕運(yùn),別讓魏崇德這樣的人再有可乘之機(jī)?!彼肫鹆x倉老卒守護(hù)存糧的模樣,想起阿秀在蘆葦叢里攥著的半朵蘭花,這些才是比黃金更重的東西。
幾日后,朝廷的新旨傳遍天下。通州的興昌號糧棧被改成了官倉,周先生成了倉官,每日里帶著人曬糧、記賬,賬簿記得比從前更仔細(xì),字里行間都透著踏實(shí)。阿木進(jìn)了府學(xué),念書格外用功,課余總帶著阿秀去義倉幫忙,阿秀的紅繡鞋早換了新的,鞋頭繡著朵小小的木蘭花,是她跟著周先生學(xué)的新花樣。
蕭允謙常去府學(xué)看他們。有時(shí)阿木會(huì)問起趙忠,他便說:“趙爺爺去了個(gè)能看見大片木蘭花開的地方,那里的風(fēng)很干凈。”阿秀就會(huì)舉著她的木蘭花香囊,說:“香囊里的花干了,可香味還在呢?!?/p>
刑部的卷宗最終歸檔時(shí),王啟年特意把蕭允謙請去。庫房里整齊碼著漕糧案的證物,從魏崇德的賬本到趙忠的黑袍,再到那只藏污的玉鐲,都貼著封條,標(biāo)著明細(xì)。
“這些都是警醒啊?!蓖鯁⒛昝ò椎暮殻巴笳l再敢在糧上動(dòng)手腳,看看這些東西,就得掂量掂量。”
蕭允謙的目光落在那支太祖母的銀釵上。它被單獨(dú)放在錦盒里,釵頭的木蘭花經(jīng)過這些日子的摩挲,愈發(fā)亮了。他忽然想起趙忠最后說的那句“心不能藏污”,原來這一路,他守著的不只是案子的真相,更是自己心里的那點(diǎn)光。
入秋時(shí),宮里的木蘭花開了。太祖母當(dāng)年親手種的那幾株,枝繁葉茂,雪白的花瓣落了一地,像鋪了層香雪。蕭允謙提著盞燈籠,沿著宮道慢慢走,燈籠的光在花瓣上晃,把影子拉得很長。
遠(yuǎn)遠(yuǎn)看見父皇站在花樹下,手里拿著那本漕糧案的卷宗。見他過來,父皇嘆了口氣:“從前總覺得你性子太軟,經(jīng)不住事。如今才明白,軟的是心,硬的是骨頭,這樣才好?!?/p>
蕭允謙把燈籠遞過去,光剛好照亮卷宗上的“公正”二字。“太祖母說,燈籠照不遠(yuǎn),但只要亮著,就有人能看見路?!?/p>
父皇接過燈籠,笑聲在花影里蕩開:“那往后這宮里的燈,就多讓你挑幾盞?!?/p>
夜風(fēng)拂過,落了滿身花瓣。蕭允謙摸出懷里的銀釵,對著燈籠的光看,釵頭的木蘭花像活了過來,在光里輕輕顫。他忽然懂了,太祖母留下的哪是一件物件,分明是一盞燈——一盞藏在心里的燈,無論遇到多少暗礁險(xiǎn)灘,多少迷霧濁浪,只要這燈亮著,就不怕找不著方向。
回到府里時(shí),李福全正帶著下人掛燈籠。大門口、廊檐下,一盞盞燈籠亮起來,暖黃的光映著門楣上的匾額,把“毓慶宮”三字照得格外清晰。
阿木和阿秀在院子里追著燈籠的影子跑,阿秀的笑聲像銀鈴,驚起了檐下的鴿子。鴿子撲棱棱飛起,掠過燈籠的光,影子投在墻上,像一群展翅的白鳥。
蕭允謙站在臺階上,看著這滿院的光亮。遠(yuǎn)處京城的萬家燈火也次第亮起,連成一片溫暖的海。他知道,這世間的污塵或許永遠(yuǎn)掃不凈,但只要心里的燈長明,就總有亮處,總有花香,總有像紅繡鞋上的木蘭、像糖畫里的清甜那樣,讓人覺得日子值得的東西。
燈籠的光透過窗紙,在書桌上投下團(tuán)暖黃。蕭允謙鋪開紙,提筆寫下“心燈”二字,筆尖的墨在光里暈開,像一朵慢慢綻放的木蘭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