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發(fā)揮了我的創(chuàng)意和傳播優(yōu)勢。不再僅僅用畫筆描繪桃花源的美景,而是拿起相機,用鏡頭記錄下蘇桃撫琴的專注瞬間、爺爺講述斫琴古法的滄桑聲音、草木染在布料上暈開的奇妙變化、以及游客們在體驗過程中那份發(fā)自內心的驚喜與寧靜。我開通了“桃溪琴話”的社交媒體賬號,用充滿詩意的畫面和娓娓道來的文字,講述著桃花源的古琴文化、建筑故事、節(jié)氣習俗。我的鏡頭下,蘇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仙子,而是那個會為染壞了一塊布而懊惱、會為彈準一個高難度的泛音而雀躍、會在夕陽下為林深泡一杯桃花茶的靈動女子。真實、溫暖、有煙火氣的文化傳承故事,迅速吸引了大量向往詩意慢生活的人群?!疤蚁僭挕背闪嗽S多人了解桃花源、向往古琴文化的一扇窗口,也為“古意居”帶來了絡繹不絕的、真正熱愛傳統(tǒng)文化的體驗者。
事業(yè)步入正軌,我們的愛情也在共同奮斗中沉淀出更醇厚的滋味。我不再是那個只敢遠觀、怯于表達的畫家。我會在蘇桃為修復一張破損嚴重的古譜而熬夜時,默默地為她披上外衣,端來一碗溫熱的桃花羹。我會笨拙地學習辨認各種草藥,只為了在她需要時能搭把手。我會在她撫琴時,安靜地坐在一旁,用畫筆捕捉她眉宇間流轉的神韻,那些畫作掛滿了“古意居”的墻壁,無聲地訴說著我的愛戀。
蘇桃也悄然改變著。她開始理解我對效率的追求,在保證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,嘗試著用更清晰的流程去管理體驗項目。她學會了使用我教她的簡單剪輯軟件,為“桃溪琴話”的短視頻配上自己演奏的背景音樂。她甚至會在我為某個創(chuàng)意瓶頸而焦躁時,輕輕握住我的手,指尖在我掌心畫著古老的琴譜符號,用她特有的沉靜為我梳理思緒。她不再是那個只存在于畫中、琴中的仙子,她會在灶臺前為我做一碗家常的桃花面,會在下雨天和我一起手忙腳地收晾曬的染布,會在我偶爾感冒時,用古法熬制的草藥湯細心照料。生活的煙火氣,讓她身上那份清冽的仙氣,融入了溫潤的人間暖意,愈發(fā)迷人。
我們的愛情,如同我們共同守護的文化,是扎根于泥土(桃花源這片土地與傳統(tǒng)),又在生活中不斷抽枝發(fā)芽、開枝散葉的活態(tài)存在。
挑戰(zhàn)也從未缺席。隨著“桃溪琴話”的名氣越來越大,“古意居”體驗名額一票難求,一些資本嗅到了商機。有開發(fā)商找上門,提出要投入巨資,將附近一片區(qū)域整體開發(fā)成大型的“古風文化度假村”,復制“古意居”的模式,甚至愿意高價聘請我和蘇桃做顧問和形象代言人。
巨大的誘惑擺在我們的面前。便捷的現(xiàn)代化設施,更廣闊的舞臺,更豐厚的回報……看著規(guī)劃圖上那些宏偉的仿古建筑群和游樂設施,我心中并非沒有波瀾。這確實能讓更多人“知道”桃花源。